体育学院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就业指导】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问题及提升对策
  2020-09-11 18:34   管理员   649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大关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达到631万,比2009年增加了20万。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高校更是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在实践摸索中,已认识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通常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看,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次。

1.一般就业能力。通俗地讲,大学生的一般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能够适应某一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的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需求也逐步增多,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全面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某一职业领域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并结合岗位的需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就是大学生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

3.求职能力。求职的过程是个人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过程。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求职技巧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主要包括准确的自我定位、沟通、搜集处理就业信息、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高度重视各种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日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校在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主要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在大学各个年级中开设了一些具体的课程和开展了各类校园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如开设演讲课程和口才学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等;开设礼仪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形象提升;开展各级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目前,各高校在教学体系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让已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认识和了解社会,调整就业期望值,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修正对自己的评价,调整对自身的认识。

3.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当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部门,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师队伍,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大学生从一进大学就能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并通过测评软件,明确职业目标,择业观念与创业教育指导。

三、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功能狭隘。就业指导本该是一个教育过程,但在现实中,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功能却仅仅限于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大部分高校是在学生大四时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的少,部分高校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修课,然后在大四的时候再来开几场关于就业择业技巧的讲座。结果导致目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择业迷惘等诸多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回归到它本来的教育本质上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停留在它的行政功能上。

2.职业指导老师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而这也是高校就业服务的核心目标。高校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3.高校尚未能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联系机制。经过几年的辛勤培养,高校必须把培养好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因此,高校必须保持跟社会各行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岗位的工作胜任能力及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并且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从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沟通不够而效率不高,未能及时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导致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不高。

4.教育系统中的的专业教师和教务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常常缺位,专业课教育与就业教育截然分离。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形式上将就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就业教育主要由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负责,知识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在专业教师看来,传授专业知识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学生的就业教育等工作应是负责就业老师的事。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则是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就业教育也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高校必然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切实将就业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人文素质不高,职业目标不明,就业能力缺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体系的共同努力,在政策上、体制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收到实效。作为承载着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在这个工作中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拘于篇章所限,本文仅从高校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对职业指导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指导师队伍推向职业化、专业化。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教育工程,需要具备与其他课程或学科相似的完备的教学系统。我们必须首先把职业指导师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去建设,对他们进行各种职业化培训,利用各种资源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引导他们走向专家化。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这支队伍良好的思想品质、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及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熟悉就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巧。

2.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效及追踪机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分阶段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低年级做起,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并通过相关的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但仅如此还不够,职业指导师必须对在低年级接受这些教育的大学生进行追踪,实行追踪责任制,将就业指导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对不同年级实行针对性、有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3.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岗位所需的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然后把这个分析结果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

同时,促进用人单位向高校传导需求信号,从而促使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畅通,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职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顺利就业。

4.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行政人员、教务人员与专业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机制,在全校教职工中倡导就业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职业指导师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专业教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更多的群体,专业教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尊重和崇拜,由他们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观念教育,效果更加突出。专业教师的阅历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其中一部分是在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各种社会人员。

这样一来,专业教师在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就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具体性和针对性。专业教师还可以邀请一部分在本专业毕业出去并取得突出成绩的社会人员回来给大学生现身说教,推荐一部分大学生到相应的单位实习,深化其教育观念,各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教师还可以直接推荐大学生在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紧密配合,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唯有在长期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各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方式

  •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联系电话:13118965354(假期)
  • 联系邮箱:tiyu@sanyau.edu.cn
  • 招生咨询:13555024530(休闲)、18646117773(民传)、18363562444(康体)

体育学院公众号

体育学院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