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就业指导】应对就业难:会理性分析自己很重要
  2020-11-01 18:53   管理员   431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到了2003年凸显出来。眼下,2009年已过去了一半的路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超过610万人,社会能给他们提供600多万个职位空缺吗?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寥寥的就业单位。

求职如剩女嫁郎 郎在何方?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绝大部分游荡在社会中的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就如剩女嫁郎。女人找老公,非要帅气多金又专一,就如有段子说的,在电脑上输入择偶条件:要帅、要有车,搜寻结果只能是“下象棋”。他们往往“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都说找不到工作,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若是放得下身段,一不怕脏二不怕苦,估计就业率不至于低成这样。大学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哀叹学无所用。其实,找工作作为一种经历,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多少毕业生在寻觅和等待中心理扭曲,从此一蹶不振。电视剧告诉人们不婚也可以很快乐,但电视剧只是娱乐,现实则要残酷得多。四处游荡的毕业生们让人不由发问:究竟是他们不争气,还是社会帮扶不到位?

就业如走人生路 路有多远?

笔者所接触过的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都说,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或者至少好工作不好找。虽然,中国现在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是,中国的GDP还是保持在8%以上的高速增长,基建、教育、国际事业等都急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该在增长。因此,笔者对中国就业市场持乐观态度。所谓危机就是在危难之中抓住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夸大就业难度 ,大学生应自觉调整期望。

中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应该只是就业导向问题,或许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相应调整调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追求高工资,他们应该考虑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先不要急着拿高工资,先到企业锻炼好自己,完善自我。对于就业,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北京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没有必要非留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随着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得到重视,也许到那里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中国的八亿农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的就业之路也许更近,走起来更轻松、更有意义。

就业寒冬年年过 盎然春天何时来?

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优评先,推荐工作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

尽管金融危机对就业有消极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机遇,中央实施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就是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契机。这就要求学校在要求大学生加强就业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本身发展的生命线。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奖励机制,建立毕业实习新机制。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尽最大可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多区域就业和多元化就业,为毕业生就业拓宽门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认为,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求职与择业,这就要求求职者们在应聘求职之前要充分的认识自我,做好必胜的心理准备,强化竞争意识,迎接新的挑战。但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而当今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往往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学校的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走出校园,通过实习完善自己,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职场竞争的砝码。

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我们不也迎来和煦的春天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上一篇:下一篇:

联系方式

  •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联系电话:13118965354(假期)
  • 联系邮箱:tiyu@sanyau.edu.cn
  • 招生咨询:13555024530(休闲)、18646117773(民传)、18363562444(康体)

体育学院公众号

体育学院抖音号